两亿中国老人,走失在二维码里(网易槽值)
本文首发于网易原创栏目《槽值》 微信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 微博:槽值 我在这里等着你,陪你过有温度的生活 几乎每个年轻人,都曾在长辈口中听过类似的话: “钱怎么能存到手机里呢?” “这样一扫码就来钱啦?那我怎么取出来呢?” 这一连串追问的背后,藏着他们那一代人在网络时代遇到的最真实的境况。 前段时间,豆瓣上一则名为《大家出门还是带点现金吧》的帖子在网上大火。 故事源自于发帖人一段真实的经历。当时,在小摊上买完东西,掏出手机准备扫码时,突然被摊主问道能不能现金支付。 原来小摊上的二维码是儿女的,顾客扫码支付的钱,自然最后也到了他们手里。 看到这里不免让人有些心酸。 如今,当大部分年轻人已经习惯了网络带来的便利时,他们或许很难察觉到,这种“时尚”,其实并没有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得到普及。 就拿前文的例子来讲,操作智能手机对老人来说都已经困难重重了,更别说让他们去了解什么移动支付了,大多数时候除了依靠儿女,他们别无选择。 在我们眼里“一码走遍天下”的便利,却成了老人们眼前无法逃避的困局。 不少人大概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已经付了钱,有些年迈的摊主还执意要看一眼支付成功的页面才肯罢休。 那些电子屏幕上的到账提示和余额数字,在他们看来总是给人几分距离感,非得反复确认才安心。 老人们的无所适从,在生活的各方面都有所体现。 前几天四川有则新闻,当地某知名医院为了方便管理,取消了现场挂号的窗口。 要求看病必须先网上预约,好不容易在手机上摸索着预约成功了。 来到医院后,又要面对一台台复杂的机器,缴费、取号、拿药,全都要在电子屏幕上完成。 对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来说,这一系列操作仿佛成了比登天还难的事情。 在今年的疫情之下,健康码几乎覆盖了每一个公共区域,本来是为了给防疫工作减少负担,但这一刻却突然变成了老人们的阻碍。 扫码、认证登陆、截图、填信息、出示健康码,每一个步骤,都像是他们出行路上的“拦路虎”。 这些年轻人习以为常的一切,在老人们看来,更像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 有时候,晚辈们难免也会感到委屈,不少年轻人也经常会在网上抱怨。烦躁与不理解,成了他们和年迈的父母相处最容易出现的情绪。 之前热播的电视剧《二十不惑》里,也有类似的片段。 女主的室友姜小果和妈妈通电话时,被妈妈问起了如何微信提现的问题。 电话那头,妈妈小心翼翼地问女儿:“你说那个微信提现,我到现在也不会,你能不能再教教妈呀?” 在妈妈的反复追问下,姜小果急到跳脚:“我不是之前都教过你很多遍了吗?” 这段播出时,弹幕上几乎所有人都在感叹:“简直和我爸妈一模一样。” 抱怨和调侃之余,没有几个人会想到: 面对新兴事物,老年人本就处在茫然无措的状态之中,他们不免会产生抵触心理。 子女们有时不经意的嘲笑,就像是一盆冷水,可能会瞬间浇灭他们想要学习的热情。 当他们曾经习惯和熟悉的生活方式正在以一种迅速而又陌生的方式被推翻时,他们根本无法适应。 因此只能守着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经验之谈,不愿相信和说服自己其实那些 早已“过时”。 每一次和孩子们争执到面红耳赤的背后,藏着的是他们摇摇欲坠的自尊心。 即便他们再努力挣扎,通常也无济于事,最后换来的都是儿女们的不耐烦和 过分的指责。 我们平时都习惯了直接转账发红包,压根儿没想过老人平时都不怎么会用微信; 热衷于用网络热词交谈,跟父母交流时,连最简单的词汇都要解释半天,索性放弃开口...... 常回家看看的道理,大家都懂,然而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却并不是坐在一张沙发上,就能轻易填平的。 年纪小的时候,父母是我们看世界的窗口,第一次触碰周遭的一草一木,总有他们陪伴左右; 那么今天,或许我们也可以尝试着转换角色,教教第一次老去的他们,该如何“长大”。 也许,在我们正对他们失去耐心的时候,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学着努力为父母解开困惑,想尽办法帮他们更好的适应这些新鲜事物。 有人为了帮助父母使用智能手机,精心制作了条漫,不仅通俗易懂,也为他们带去了一丝温暖; 有人教爸妈网购,意外地给父母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一份独属于他们那个年纪的浪漫。 年轻时爱唱歌、又没怎么去过KTV的老年人,如今可以借助儿女安装的K歌软件,在自家客厅放声高歌...... 在这样一个飞速变换的时代里,我们总能为老人们做些什么,给他们制造一个小小的支点,帮他们更好地融入这个时代。 科技创新从来不是我们发展的终点,让更多的人活得有尊严、有幸福感,即便是走到暮年,也能享用这份便利才是科技进步最终的目标。 试着从这一刻开始,对身边的老人,年迈的父母多一些耐心和理解吧。 与一台冰冷的机器和眼花缭乱地二维码相比,他们其实更需要我们实在的问候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