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份反PUA宝典,我真的悟了!(网易槽值)
前言: 本文首发于网易原创栏目《槽值》 微信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 微博:槽值 我在这里等着你,陪你过有温度的生活 在当代年轻人的心里,一天中真正“活着”的时光,是从下班开始算起的。 回到家立马躺在沙发上,缩进毛茸茸的毯子里,把满身的疲倦和烦心的事儿通通关在门外。 这种时候,最怕的莫过于收到领导、亲戚和那些不熟的朋友突然发来的各种消息。 对于那些不想浪费时间应付无用社交的人来说,如何不失体面地推辞,就成了一门学问。 豆瓣上一个名为 “糊弄学”的小组恰逢其时,从五月份创建至今,已经聚集了十多万的组员。 本着“万事皆可糊弄”的精神,组员们聚在一起相互交流,试图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糊弄”着各种人和事儿。 如果说“社畜”一词的出现,是上班族们无奈的自我调侃; 那么“糊弄学”的发扬光大,或许代表了他们对自己的一种成全。 他们的“丧”,更好笑,更敷衍,却也更悲凉。 90后们已经到了被催婚的年纪,一回家就被各路亲戚逼问工作日常和婚恋情况,这时候,糊弄大法就派上用场了。 “工作咋样?”“还行。” “工资多少?”“能养活自己。” “啥时候搞对象?”“快了。” 模棱两可的回答,既不需要太费心,也不至于让对方觉得太冷漠。 不知不觉中,糊弄已经成为了当代年轻人惯用的社交手段,甚至变成了他们的生活态度。 从应付负能量爆棚的闺蜜,到搪塞多年不见的朋友,他们总结出了一整套万能糊弄语,着实把“糊弄”这件事儿做成了一门学问。 别觉得他们只糊弄别人,他们狠起来,连自己都可以糊弄。 翻阅小组专区,不乏如何糊弄晚餐、糊弄自己少花钱、糊弄自己睡一觉等等的经验帖。 总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他们不再努力争当办公室最拼命的那一群“狼性青年”,不再羡慕那些把“奋斗”当座右铭的领头人。 与其为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目标奋斗,不如认清现实,在“废柴”的身份中找到新的快乐。 日子怎样都是过,不如让自己活得舒心一些。 在这种思潮下,诸多能引起“糊弄青年”们共鸣的作品迅速走红。 譬如这个夏天大火的五条人,作品中充满市井气息的“塑料感”,讲述的就是底层那些边缘人群的故事。 一如曾经大火的“小确丧”,把玩世不恭和荒诞不经当成了人生底色。 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在应试教育下杀出重围的这一批年轻人们,被灌输的价值观是: “你不行,是因为你不够努力。” 积极,乐观,凡事往好处看,是长辈教给我们的人生信条。 年轻人们似乎也习惯了从无尽的徒劳里熬出成绩,从微弱的希望中寻找可能。 可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厮杀只会带来过度的竞争,不肯妥协退让,就只能拼命往前走,维持着看不到头的努力。 选择主动退出竞争,或许是糊弄青年留给自己的最后一丝体面。 与其说糊弄是一门学问,倒不如说,他们是在学习如何接受现实,如何短暂逃离,如何与平庸相处。 从前几年的“丧文化”“佛系青年”,到现在的“糊弄学”,其实不难发现: 时代包容度提升的一个重要因子,就是人们终于开始接纳平庸。 在买不起房、工作 996、依靠个人努力难以实现阶层跨越的当下,年轻人已经很少会把幸福寄托于努力成为精英、实现阶层跨越。 转头接受自己的“平庸”,接受环境难以被个人改变的事实,由此完成自我与社会环境的逻辑自洽,认真生活,善待自己,从而轻松快乐地活下去。 当然,这些“糊弄青年”也不是对待每一件事都如此。 那些说着糊弄一日三餐的人,不重口腹之欲却十分注意营养搭配,即便简单也不会亏待自己的身体。 他们糊弄的那些工作任务,也多是没有社交分寸、只会伸手的无理需求。 从这个角度看,“糊弄”并不只是单纯的逃避,也是当代年轻人面对职场PUA、 消解人生沉重的一种对抗方式。 内卷化剧烈的今天,我们被无尽的焦虑吞噬拉扯: 90后们成家立业成为人生赢家,95后做直播电商年入千万,而你还在打工摸鱼、被同龄人抛弃。 信息爆炸的时代,焦虑会传递焦虑,悲惨会同化悲惨。 我们总要给自己的人生设定一个又一个闯关任务,心里总是装满那些非去不可的地方和非买不可的东西,总觉得其他人的生活都光鲜亮丽,唯有自己处在万劫不复的深渊。 可实际上,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泪如雨下、想要糊弄的时刻——或许,这也是糊弄小组能“发展壮大”的原因: 某些糊弄,是给自己喘息的机会,并非不能坚持,只是先躺一会儿。 其实,人生耽误一点也没关系,做个平庸的人也没什么大不了,觉得太辛苦的话,糊弄几次也无妨。 穆旦很早就说过:“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过是完成了普通的人生。” 人生漫长,不如先睡一觉,糊弄片刻,再重新出发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