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码标价的人生,真可悲(网易槽值)
本文首发于网易原创栏目《槽值》 微信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 微博:槽值 我在这里等着你,陪你过有温度的生活 在知乎上,这样一个问题冲上了热榜。 如何评价“30岁还在用拼多多的男人是可耻的”? 花更少的钱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本身只是一种精打细算的生活态度。 可当这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遇上“30岁男人”这样的主语,情况似乎就变得不一样了。 到底是什么,让“30岁男人”和“拼多多”,显得变得如此格格不入? 一次街头采访中,主持人向路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30岁的男人年收入十万,你认为失败吗? 无一例外,路人们都认为这是“失败”,只是程度略有不同。 如此整齐划一的回复,就一道对“失败”的名词解释题,标准答案在试卷背后印得一清二楚。 职业、地位、收入、名望,成了人们丈量人生价值的标尺,让“成功”与“失败”泾渭分明。 前段时间大火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主角张东升热爱数学,选择在少年宫担任数学老师,收入虽不算高,但也没有寒碜。 然而,在家庭聚会上,亲戚询问的一句“是在编制内吗”,瞬间让气氛降到冰点。 接下来的一句“没有野心就不算男人”,更是雪上加霜。 父母的白眼、妻子的冷落、宾客的暗嘲,这些在标准之下的鄙夷,终于成为压倒张东升的最后几棵稻草。 到了多少岁就该是什么样子,仿佛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一套定制模版,不遵从就成了另类。 而这样的压力,远远不止是30岁的男人在背负。 就像“剩女”的称呼,随着年龄渐长,总会牢牢地扣在那些选择单身的女性身上。 从此,自己的结婚问题不仅要成为每次家庭聚会的话题焦点,就连去新的岗位面试也要被问到对婚姻的规划。 这就好像在说,女性到了30岁还不结婚,她这段人生的分数就是不及格。 我们的人生里,有越来越多的事情都被这样设定了门槛,嵌入条条框框的“操作规范”。 当被所谓的“标准答案”围困,无数人只能疲于奔波,活在焦虑之中。 努力让自己的模样符合社会的评判、他人的眼光,达到人生的“及格线”。 在一次访谈中,人类学教授麦高登曾发问: “为什么现在个人对生活意义的理解越来越贴合社会要求了?” 无法选择做自己,就只能一天又一天地为标准人生打卡签到。 在日复一日的追赶中,向着模版化的“成功”靠近,却逐渐与真实的自己渐行渐远。 一套简单粗暴的评价标准,把每个人都绑缚在了单薄的刻板印象里。 它如此强硬,以致人们对他人的生活作出评判时也开始不假思索,黑白分明。 即便并不清楚事情的全貌,凭着这一套标准答案,也有十足的底气去评头论足。 马东在《奇葩说》中曾经评论道: “为什么太多的人喜欢随意评判别人,因为这件事儿容易,随口一说,完全不需要负责任。 什么是劳神费力的方式?就是多看一看,多了解一些情况,多想想。” 要用一套固化而单一的标准去做道德评判,无异于一种暴力。 20岁之前考不上好大学,就是失败者么? 985毕业,但是拿不到几十万的年薪,就是白上学么? 快30的女生还没找对象,就一定是“剩女”,没人看得上么? 30岁做不到企业的管理层,就是妥妥的人生loser么? 在随笔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王小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为了养好猪,人类安排,除了有繁衍任务的种猪和母猪,其他猪的生活里只有吃饭和睡觉两件事,其他的,就只剩等死。 但是这所有猪里面,有一头猪不一样,它又黑又瘦。 “瘦”,发生在猪身上,就是不可饶恕的罪过。 于是,人们强烈地批判这只猪的“特立独行”,指责它的顽劣和消瘦,对它不愿意吃饭痛心疾首。 但人们没有看到的,是它如何像山羊一样矫健,像猫咪一样敏锐;还有它独自在楼顶晒太阳时,有多么充实而惬意。 当我们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人生,没有看到他人生中全部色彩的时候,不要妄下定论。 那个用拼多多的人,可能为了五块钱的拖鞋跟人斤斤计较,也可能大手一挥,给孩子买几百块一罐的奶粉。 那个20岁之前没有考上好大学的人,可能选择继续深造,也可以选择另寻出路。他可能没有令人羡慕的好文凭,但也用好学和勤奋支撑自己今后的生活。 这些被社会的刻板印象所绑架的人,从来都不曾可耻过。 真正可耻的,是那些用单一的标准,以及片面的认识去定义别人的人。 他们才是真正应该被群嘲的人。 前段时间,一份《上海市00后的画像报告》发布,其中排名第三的理想,是成为“普通人”。 很多人都开始评论00后是佛系青年,甚至批评他们没有志气,可现实并不是如此。 不是这一届年轻人变得佛系了,而是成为一个“普通人”的门槛,正在越变越高。 我们的人生正在变成了一款大型通关游戏,合适年龄的婚姻、被人认可的职业、朋友圈流行的奢侈品,都成了通关装备。 而这个通关的结局,许多也不过是“成为普通人的一员”而已。 为了成为这“安全的大多数”,在各种“标准”的鼓动下,很多锦上添花的东西,也被定义为人生的必需品。 有一期《圆桌派》曾谈到“人们为什么总感觉越来越穷”的问题。 其中,丁学良提出了需要和欲望的区别。 要过基本的生活,其实只要满足需要就可以,可人们常常觉得过得不好,是因为没有满足欲望。 如果抛开极端富裕和极端贫困的情况,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 “所谓缺钱,就是你的欲望比你的收入多一块钱; 所谓富有,就是你的欲望比你的收入比少一块钱。” 人们的欲望是什么、认为什么才是“高级”,往往都是被社会潮流所牵动和形塑的。 要用大牌奢侈品才算得上精致,要有房有车才可以谈恋爱,要年薪百万才配得上30岁…… 这些标准成了定义“成功”的门槛,人们就依照这这些标准模版,时刻不停地汲汲追求着。 或许人生因此而增添了动力,但更多的,是那些挥之不去、但根本无谓的焦虑。 人从来都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商品,所谓的“高级”和“LOW”,都不过是偏见而已。 放下外在的物质焦虑,真正的高贵,取决于你对人生付出的所有努力,与僵化单一的刻板标准毫无关系。 人生从来就不是一道非黑即白的判断题,它没有标准答案,也无需交给他人评判。 正如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所说: “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 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无论处于什么年纪、什么状态,活得自洽而满足,充盈而喜悦,就是属于你的美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