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努力,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网易槽值)
本文首发于网易原创栏目《槽值》 微信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 微博:槽值 我在这里等着你,陪你过有温度的生活 我们身边总是不乏这样的人,每天都能看到他们在朋友圈花式秀努力:昨天是加班到十二点的公司外景,今天是七月份长长的书单,明天是一本崭新的单词本,后天是健身房里挥汗如雨的身影。 他们的存在时刻激励着你,好像自己是朋友圈里最不上进的那个人。 可是朋友圈一片烈火烹油奋斗景象的背后往往是这个样子: 加班到半夜是因为白天一直刷手机,从不按时完成任务; 列的每月书单,在书店促销时一次性买回来,却只是拍照发个微博; 每次一晒完单词本,就扔开英语书去回复朋友圈里的点赞和评论; 看到别人的马甲线心生羡慕,下了全套郑多燕,买了一个瑜伽垫,过了一年还是崭新的; 这可能是很大一部分年轻人最普遍的痛苦:“为什么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是不行?” 可能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眼里的努力,只是在感动自己罢了。 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是最常见的顽疾。 读过一篇鸡汤,就感觉自己斗志昂扬,转发到朋友圈,就感觉在自我鞭策。 最可怕的莫过于你明明什么都没做,却沉醉在努力的自我感动中。 朋友圈的打卡会给你留下一个自己已经努力过的幻象,这个幻象成本极低,点赞和反馈却能预支成功的快感,然后忘记实实在在的努力。 最不求上进的人莫过于最庸常的普通人: 总是不安于现状又没勇气改变,做着无效的劳动却自我麻痹已经尽力; 怀揣着奋斗梦想的心,却没有践行梦想的命; 习惯于把 “想做”当成“在做”,把“在做”当成“做到”; 刷着手机想通过别人的生活寻求激励,关上手机仍然该干嘛干嘛去。 没有行动的规划和无效的努力,就像集体里的癌细胞,难以剥离却危害致命。 满腔热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既不看手里的牌,也不看脚下的路,那不是展望未来,而是胡思乱想。 无效规划是如此,无效努力也是一样。 不愿意改变是另一种懒惰。 遵循守旧的人习惯于回避变化,才会向外界营造出一副我很努力很劳累的景象,他们的目标是消耗掉上班的时间,而不是完成上班的任务。 可是目标不应该是一个不踮脚就能摘到的苹果。 长大以后,我们会不约而同地发现身边的大多数人进入了一条统一的赛道:努力工作,努力赚钱,努力生活。 所有的不快乐好像都来源于没钱,再也没有不知所起的少年心绪,一切伤春悲秋、自怨自艾,无价值则无意义。 你知道,就算大雨让这座城市颠倒,公司一样算你迟到。 成人世界和少年世界的界碑不在18岁的零点,在于情绪控制。 负面情绪影响专注,而在工作上保持专注的能力是稀缺资源。 当你在成人世界打拼时,最好想清楚你为别人带来了什么价值,别人对你又有什么需要: 是需要你的心事,还是你的效率? 微博上曾经有一个热门话题:我觉得自己是最怎样的人。 在热门回复一大片“穷”、“懒”、“丧”、“好人”之类调侃的形容词中, 有一个回复触动了我:普通。 是啊,我不会是最好的那一个,也不会是最差的那一个,长大后不再相信自己头顶主角光环能逢凶化吉,不再自我感动能在临危之际力挽狂澜。 成长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承认自己的普通。 人生是一碗毒鸡汤,小时候总以为自己只要用心就能出人头地,长大了才发现光是维持常人水平就已经拼尽全力。 可仍然有太多自命不凡的年轻人,享受表扬和追捧,却无法忍受一点点冷落和打击。 刚入职场的年轻人,常常把面子看得比天大,一言不合就情绪不佳,说到底还是没底气。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毕竟有些东西,你还没有挣到,才会固执地想要坚守;当已经有了,也就不在意失去。 因为你自信自己还能挣回来。 把痛苦等价于财富,本身就是年轻人的幼稚病。 陈虻对年轻的柴静说过:“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同样地,耕耘就有收获,这话是扯淡。耕耘就是耕耘,有效的耕耘才会带来收获。 你要知道,努力不是通关的进度条,而是下一环节的入场券。在人生的游戏中,有目标地前行,有选择地坚持,有效率地打拼,才能多一分成功的可能。 就像于宙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里写过的那样: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做的每一件事情,能清楚的区分其中随机性所占的比例,并在正确的方向上做出努力,在我看来就是最宝贵的财富。”